您的位置:首页 > 财经 >

新业态涌现多元素融合——多地夜间消费亮点扫描

时间:2023-07-22 10:43:34     来源:中国网  阅读量:8425  

正值暑期,各地夜市、夜游等夜间消费逐渐走热。记者近日走访看到,多地夜间消费呈现新业态涌现、多元素融合的新亮点,吸引市民、游客前去体验。

人们在成都猛追湾街道望平滨河路上漫步。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

天气虽热,成都猛追湾街道望平滨河路上的游客熙熙攘攘。经过城市更新,这条长度600米左右的望平滨河路汇聚了大大小小100多家店铺。其中既有深受当下年轻人喜爱的网红火锅店、西餐馆、咖啡厅等餐饮业态,也吸引了梅花剧社、“成都十二月市”主题市集等多元业态入驻。

“下午来望平街喝杯咖啡,用完晚餐后到梅花剧社看场川剧表演,成为游客感受成都文化的热门选择。”梅花剧社股东之一李小美告诉记者,梅花剧社已开业10年,暑假期间每天演出6场,节假日还会加场。

如今,夜市除了吃喝,还涌现出非遗市集、音乐市集、文创市集等新业态。

在温州蝉街,非遗市集自4月中旬开始已举办10期,30个摊位聚集了瓯塑、瓯绣、温州米塑等非遗产品,非遗项目传承人现场展示制作技艺,吸引了往来游客的目光。

“市场火起来,非遗才能更好地‘活’起来。除了购买产品,游客还能现场体验非遗技艺,在互动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。”温州市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许博说。

夜幕降临,位于广西南宁市良庆区的“南宁之夜”街区逐渐热闹起来。灯光秀、美食展、民族风情表演……各种吆喝声、音乐声不绝于耳,散发出这座城市的活力。

市民在“南宁之夜”街区与演员互动。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

在云南芒市,夏日夜晚的傣族古镇街头,灯光与月色交织,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、服饰、舞蹈、美食让游客流连忘返。有的游客换上傣装,沉浸式体验古傣风情;泡鲁达、烤饭团、手抓饭,游客一站式品尝地方特色美食;慢轮傣陶、傣族织锦、傣银,持守匠心的手艺人展示着魅力独具的非遗文化。

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游客在云南芒市傣族古镇内游玩。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

几位老人在云南芒市傣族古镇选购民族饰品。新华社记者崔文 摄

既有传统的烧烤小吃,也具备新颖的城市露营体验与飞盘运动场景,连日来,天津地标建筑之一的天塔脚下,人流量不断上升。“飞盘、全甲格斗等新型体育项目,都是我们打造的重点项目。”天塔湖露营夜市项目负责人马腾表示,丰富的消费场景才能吸引到更多人群。

“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底蕴和特色,充分研究消费者需求。”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熊海峰说,从吃、喝、购“三板斧”,到与本土文化、民族文化以及城市流行文化融合,夜间消费愈发迎合人们的文化需求,加强文化场景营造与文化产品供给。

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,从重庆两江夜游、上海浦江夜游到南京《南京喜事》、武汉《知音号》等沉浸式演出,再到草原、沙漠、海滨的观星之旅,广大游客和城乡居民的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形态更加多样,业态创新进一步提升了旅游目的地形象,为人民群众的美好夜间生活提供了更多选项。今后一个时期,文化、艺术、旅游、科技、教育等多元融合将重塑夜间消费新格局。

记者了解到,多地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,推动夜间消费规范发展。为方便游客逛夜市、吃夜宵,柳州开通了“夜宵美食公交”专线,串连起柳州夜市美食聚集地;成都三色路夜市制定了相关摆摊规范,避免出现油烟噪声污染、乱扔垃圾等问题,并增加了巡逻员维持秩序,专门安排保洁员及时清运垃圾。
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

精彩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