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 聚焦 >

科普|吃了中药为什么会腹泻?

时间:2024-06-12 07:25:18     来源:东方网  阅读量:6986  

你有喝完中药就腹泻的经历吗?原本只是想去调理身体,结果一吃中药就想上厕所,一天2、3次,甚至更多,很是尴尬。有人觉得这是身体在“排湿排毒”,是好现象,应该继续服用,其实不然,服中药期间发生腹泻的原因很多,应对措施也各不一样,不可一概而论,比较常见的有以下五种。

第一种??寒药致泻

服用寒凉药性的处方时,一部分患者会出现腹泻,就像有些人吃了生冷瓜果容易拉肚子一样。寒凉药导致的腹泻与三个因素相关:第一,寒凉药的剂量。剂量越大,腹泻越严重。以生石膏为例,其性大寒,是治疗呼吸道感染的良药,有患者每天用到60克,未发生腹泻,但加量至90克就腹泻了。第二,寒凉药的疗程。中医治病利用的是药物的偏性,药的“寒”能消解病的“热”,如果用药后“热”逐渐退了,那么“寒”药也要同步撤减,不然多余的寒性就会伤及脾胃的阳气。高热的时候用60克石膏,没有出现腹泻,热退了,继续用到60克,就可能腹泻。第三,患者的脾胃功能。脾胃虚弱者对寒凉药更为敏感,平时稍微喝点冷水、吃些水果都会拉肚子,生病后用寒凉药引发腹泻的概率也比其他人高。

寒药致泻,比较轻的,一天不过1、2次溏便,可以耐受,不必处理,等疗程结束,腹泻自然停止。若程度较重,每天解稀便3次以上,首先应该做的是减少寒凉药物的剂量和疗程,其次可以考虑加用温脾祛湿药来减轻腹泻的程度。不过,大幅度减轻寒药剂量,或者加入太多的温热药,会使方剂的清热疗效明显下降,调整处方时须避免矫枉过正。

第二种?“润”药滑肠

某些兼具润肠作用的药物也常引起腹泻,如地黄、芍药、当归、桃仁、何首乌、肉苁蓉等。这类中药以养阴、养血药居多,是否引发腹泻和个人体质相关,平素脾虚湿重者更易发生腹泻。“润”药致泻多不严重,最轻的仅是“大便不成形”,次数也不增加,还是每日1次,无妨。稀便次数稍多的,每日2、3次,给日常生活带来一些不便,换用功效相近但无润肠作用的药物即可;上文减轻药量的办法也适用于此。不过,不论更换药物还是减少剂量都有可能降低预期疗效。例如,须用生地黄、熟地黄滋补肾阴的,改用女贞子、旱莲草后不腹泻了,但效果总有不同。

部分病人在服此类中药之初有大便溏薄、次数增多现象,未作调整,数日后身体自动适应,不再腹泻,这种现象也比较常见。所以,当你判断轻度腹泻的根源是“润”药时,允许暂不处理,让子弹再飞一会儿。

第三种??饮食不当

有时候,中药本身并不足以产生副作用,但饮食不慎可能叠加药物的偏性,从而引发腹泻。比如,在服寒性中药的同时喝清凉去火的绿豆百合汤,好比“雪上加霜”,很容易让人“一泄如注”。服汤药时过食油腻、多吃水果、饮用牛奶也有滑肠之弊。因此,吃中药时饮食最好清淡些,各种清热去火的“食疗方”也一律停下。

第四种??泻药致下

中药里有专门的泻药,吃了本就应该腹泻,腹泻了病才能好,这在中医学中被称为“下法”。常用的泻下通便药有生大黄、番泻叶、芒硝、芦荟等,它们属于“攻下药”,目的是驱除病邪,体内有邪热积滞时才可使用,用后大便增多、不成形,甚至出现水样便,多是预料之中的正常情况。

须注意,“下法”用药,中病即止:如果一天原本应该吃三顿药的,吃了一碗就腹泻了,余下的两碗就不要吃了。如果继续服用,可能导致泻下过度——泻药致下,虽属“正常”,但泻下无度是十分危险的,必须警惕。医生在开具“攻下”药方时一般都会叮嘱患者如何煎煮、怎样服药以及出现腹泻后的应对方法,务必谨遵医嘱。如煮药前发现处方中有泻药,而医生并未告知相关的注意事项,可通过远程问诊的方式寻求解惑。若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腹泻,则应立刻停药,并及时就医。

第五种??因病而泻

腹泻,作为常见的消化道症状,很多疾病都可能有,肠道感染、食物中毒、克罗恩病、溃疡性结肠炎、肠道肿瘤、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等多种疾病都以腹泻为主要症状。

疾病导致的腹泻虽与所服中药品类无关,但如果恰好在服中药期间发生,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中药的“副作用”。当腹泻的发生与缓解呈现如下特点时,应考虑疾病致泻可能:其一,服中药的最初没有腹泻,几日后突然出现。其二,停服中药不能使腹泻缓解。其三,出现腹泻相关疾病的其它症状,如急性肠道感染者的发热。一旦怀疑疾病致泻,须完善必要的化验检查,尽早明确诊断,给予对应的治疗。在这些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中,最常见的是感染导致的急性胃肠炎,除腹泻与发热外,多伴见恶心、呕吐、腹痛,不难和中药引发的腹泻鉴别。

另有一种疾病,也以腹泻为主要症状,但不完全符合上述“因病致泻”的特征,该病名为“肠易激综合征”,属于功能性胃肠病。该病患者常伴焦虑、抑郁等表现,腹泻的发生与情绪相关,也常因饮食、感染、服药而诱发。对于肠易激患者而言,即便用药没有过寒、过“润”之弊,也很容易出现腹泻,腹泻可在服中药的初期就发生,停药后虽一度缓解,但下一顿进食辛辣刺激后又可能发生。总之,该病腹泻,看似与中药有关,实则是疾病本身的典型症状。

因病而泻,虽非中药所致,但原来的处方也不可继续服用。既然发生了新的疾病,处方也须随之调整。

以上五种情况,前三种比较常见,多加了解,有助于消除顾虑、完成既定治疗。第四种情况,医生在开处方时都会有特别说明,患者遵从医嘱即可。第五种纯属巧合,相对少见,但我们也须明白个中道理,不可误以为药物“副作用”而耽误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。

回到文章开头,我们再说说“排湿排毒”。“排湿排毒”是民间的通俗讲法,与之相近意思的中医术语是祛湿、祛邪。上述五种情况中,只有“泻药致下”是在通过增加排便有意识地祛除病邪——与“排湿排毒”稍稍沾点儿边,其他四种情况下的腹泻都不是预期的结果。所以,当腹泻发生时,应尽快找出原因,合理处置,盲目“排湿排毒”实为不妥。

作者: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?副主任医师?孙玄厹
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

精彩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