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 商业 >

打好“文旅牌”实现村美民富

时间:2022-05-21 06:17:00     来源:网络  阅读量:7882  
打好“文旅牌”实现村美民富

1931年,红军队伍在一位壮族农民的带领下,第一次踏上云南省文山州这片热土,团结群众抗击敌人,开辟了云南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。如今,苗岭这个壮族小镇的发展日新月异。当地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,依托青山绿水建设美丽乡村,打造独具特色的山水乡村旅游目的地,实现乡村之美、百姓之富。

五一假期期间,许多游客参观了文山州广南县的八美景区。景区八美村有500多村民。村子四面环山,前后两个天然水洞是进出村子的必经之路。

“以前我们村很偏僻,交通不方便。每个人都用竹筏和独木舟进出。直到上个世纪末,村子和外界的联系都不多。”村民黄告诉记者。

这种“半封闭”的生活状态,使坝美村民继承了壮族特有的农耕、服饰、饮食等传统文化。,而且村里还保留着极其传统淳朴的田园风光。进村时,游客需要乘船穿过水洞,经过一段黑暗的水路才能到达。这样一种别样的风景和体验,让八美“世外桃源”的名声渐渐传开,乡村旅游也逐渐流行起来。

广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介绍,为了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,2019年广南县投入4亿元对八美旅游基础设施和村寨环境进行升级改造。“在保护传统风貌的同时,围绕桃源隐逸、壮族文化、休闲娱乐三条主线,丰富业态,恢复八美原生态景观,为游客呈现更加美丽的‘世外桃源’”。

乡村很美,游客也多。黄在景区上班,家在村里开客栈,靠旅游一年收入6万多。

不仅是八美,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文山市各种地貌,形成了“山、河、林、洞并存,各种奇险”的自然景观,成为众多游客的旅游胜地。

峰映水中,舟弯河中。丘北县普者黑景区,山水相连的画卷构成了如画的风景。走进景区的仙人洞村,房前屋后都有很多花。红瓦土墙的彝族民居与景观融为一体,整个村落仿佛隐没在青山之中。

“因为村子靠水生活,耕地有限,30年前的仙人洞还是一个温饱不足的贫困民族村。”仙人洞村村支书范成元介绍。90年代后,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,村民们通过撑船、开餐馆等方式接待游客,收入颇丰,尝到了发展旅游业的甜头。

然而,由于早期旅游业的粗放式发展、村庄的无序建设和突出的生态问题,当地的旅游业发展陷入了瓶颈。2013年,仙人洞村下定决心,按照“统一规划,一户一方案”进行民居改造,恢复彝族撒尼民居,发掘、保护、抢救民族文化,推进村庄人居环境、水环境综合治理,实施旅游转型升级。

通过打民族文化牌和绿色生态牌,仙人洞村的旅游发展迎来了蝶变。目前,村里建成并投入运营的特色民居客栈有188家,年人均纯收入超过5万元。去年,普者黑景区也正式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。

“以前村里穷,村民拿着口袋到外面借粮,叫‘口袋村’。现在家家都有旅游餐,我们村被称为‘最富村’。”仙人洞村村民李付中说。

通过实施旅游“百千万”工程,目前,文山已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景区43个,其中5A级景区1个,4A级景区3个,3A级景区39个。A级景区数量居云南省第二,文山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正在加快。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文山接待游客25.65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3.02亿元。
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

精彩阅读